English

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

——湖北宜昌市文艺精品创作实践的理性思考
2000-03-24 来源:光明日报 吴 玲 我有话说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其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和文艺作品的创作水平,不仅是城市精神文化层次和内在文化特质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文化品位的显著表征,直接关系着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湖北省宜昌,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近年来,先后有大型土家族婚俗舞剧《土里巴人》、7集电视连续剧《家在三峡》、歌曲《雀尕飞》、《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五集连续广播剧《三峡移民第一村》等五件作品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还有歌曲《推磨歌》、电视剧《三峡的孩子》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全国获“五个一工程”奖最多的中等城市。一个发展中的中等城市、一个文艺创作力量并非十分雄厚的城市,为什么能够连续五年五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探寻宜昌市文艺繁荣背后的深层内涵,不仅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品生产颇具启迪,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颇具增益。

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文艺精品生产提供了底蕴深广、潜力巨大的文化基础

宜昌是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在这里碰撞、融会。巴楚民族在文化创造上表现出来的非凡活力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出来的灿烂丰富的文化成就,使之成为华夏多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脉。这里的山水孕育过华夏儿女的伟大母亲嫘祖、春秋霸主楚庄王、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平使者王昭君、著名学者杨守敬……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三峡宜昌地区古老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这里的山水也吸引了历代骚人墨客。自唐宋直至清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等历代文化名人都在宜昌留下了游踪和不朽的诗篇,为宜昌这方文化沃土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尤其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宜昌这块古老的文化沃土上又生长出现代文化。这些现代水利枢纽工程是集思想、智慧、科学技术、工艺造型为一体的现代文化载体,它们不仅外观宏伟壮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现代气息,而且它们所拥有的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巨大而深远的。特别是三峡工程,它不单是水利工程,从精神文化层面看,它同时也是文化工程、精神工程。三峡工程的创造不仅是工程伟业的创造,也是人文氛围、人文精神的再创造。它在创造工程伟业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人的本质、人格、形象和尊严,体现出凝重、开阔、恢宏的工程气魄,昭示着一种磅礴大气的人文精神。而且,工程兴建的同时还伴随着百万大移民,移民迁徙带来一系列利益冲突、文化冲突、心灵冲突,百万移民们识大体、顾大义,义无反顾,别离故土,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感人故事,也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植根沃土,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

艺术是对生活的再认识、再反映,是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对文化资源宝库和现实生活的再发掘、再创造。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江泽民同志说过:“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和繁荣的最深刻根源,在中国人民历史创造活动中。”“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深入生活是繁荣文艺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宜昌市的文艺工作者们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从宜昌人民创造历史的现实实践和情感愿望中汲取题材、主题和意蕴,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寻找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在表现形式上努力创新,创作出一批意蕴深刻、主题重大、格调高尚、雅俗共赏的文艺精品。事实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只有植根人民群众生活沃土,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

真正的艺术精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完整统一,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只有思想内涵丰富的文艺作品才能启人心智,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教化、激励与导引作用;另一方面,思想内涵丰富的文艺作品只有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才能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动人心魂让人接受,回味悠长而价值永存。艺术应当给人以美感和愉悦,但艺术更神圣的天职,在于它以审美的方式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和现实,体认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一规律,在宜昌市的获奖作品中都得以充分体现。文艺作品追求的艺术性,并不是单纯的形式美和关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的技巧技法,而是蕴含着思想的艺术:文艺作品所追求的思想性也不是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艺术化了的思想,即便是再重大的主题,作品如果公式化、概念化,缺乏艺术感染力,也就缺乏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对于政治性强、教育性的作品尤其要以其艺术魅力征服人心。

精心组织,精心策划,实现艺术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组合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仅仅有物质的文明而没有精神的文明,是一种畸形的文明,是文明的缺失。精神文明的巨大作用不仅表现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在一片精神文化的沙漠上不可能建起物质文明的高楼大厦。基于这种认识,宜昌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

在宜昌市决策者的思想深处,都注入了强烈的精品意识,他们把以“五个一工程”为代表的文艺精品工程视为一个地区反映时代主旋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视为文艺宣传工作上台阶的标志性工程,像组织物质产品生产一样,精心组织文艺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宜昌市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本土的文化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努力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巴楚风格、三峡特色的优秀作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丰厚的文化土壤和良好的创作环境,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以独到的艺术敏感,精心策划、巧妙构思,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最佳契合。

寻找这种契合,策划、创意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大的程度上,策划、创意是一件作品获得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当然,这种策划、创意是建立在对地域的深刻体认、对现实生活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通观获奖的几件作品,在策划、创意上均显示出推陈出新、“冷”中出奇、以小见大的独到思维。舞剧《土里巴人》就是推陈出新,在传统的艺术之树上盛开的一朵绚丽的现代精神之花。流传于三峡宜昌地区、传承千年的巴舞是我国民间舞蹈中一个独特的品种,如何发掘传统文化宝库,借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表达出当代人的生命意识、进取精神,便是宜昌文艺工作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土里巴人》的诞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千万观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而歌曲《雀尕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体裁、题材选择上的“冷”中出奇。这件作品的主创人员长期从事少儿电视节目制作,多年的实践使她们深刻认识到当代少儿精神产品的匮乏与几亿儿童精神发展需求间的突出矛盾,尤其是儿童文艺作品的成人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极不适应。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奔涌的创作激情驱使她们把目光聚焦在儿童歌曲这一体材上,以少儿歌曲的形式,通过孩子眼中未来家园的变迁来反映三峡工程移民的重大主题。体裁和题材的巧妙选择,精美的艺术构思,再加上上乘的艺术制作,使《雀尕飞》飞出了三峡,飞进了全国少儿的心,成为连续三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获奖作品中唯一一件少儿作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生产正在打破地区分割、部门分割、条块分割,艺术生产力的优化组合和日益社会化,成为必然的趋势。宜昌市积极顺应这一趋势,以精品项目为中心,实现主创人员、创作资源、创作手段的优化组合,初步形成了创作资源社会化、创作实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艺术生产自主化的文艺精品生产良好格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